云南歷史上的普洱茶,泛指以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及以其為原料制成的形狀、規(guī)格不同的緊壓茶。
普洱茶制作工藝為,鮮葉采摘、揉捻、曬干,此時稱曬青毛茶,也叫滇青。
但剛制好的毛茶茶性很烈,不適宜品飲,沒有形成普洱茶獨有的香氣與韻味,所以要經過后發(fā)酵工藝處理。
而根據發(fā)酵工藝不同,又分為生茶與熟茶兩種。
生茶即將毛茶蒸壓成緊壓茶后自然存放,自然轉化而成;而熟茶則是經人工渥堆后再蒸壓成緊壓茶。
云南是世界茶樹的發(fā)源地,早在西周時,茶樹已傳播到巴蜀之地,武王伐紂后,巴國將茶葉作為貢品進貢周王室,“丹漆茶蜜……皆納貢之”。
戰(zhàn)國末期,秦昭襄王滅蜀,“始有茗飲之事”,此時茶才從西南傳入中原。
雖然云南茶葉種植歷史悠久,但在歷史上,云南屬于“極邊之地”,以至于茶圣陸羽也未能在《茶經》中記載云南茶事。
云南茶現于文字的最早記載,可追溯至陸羽一百余年后,樊綽所著的《蠻書》。
其中提到“茶出銀生城界諸山,散收,無采造法,蒙舍蠻以椒、姜、桂和烹而飲之”。
其中提到的銀生城,即當時南詔的銀生節(jié)度,主要管轄當今的普洱、西雙版納等地區(qū),產的茶葉稱“銀生茶”。
之所以是“散收,無采造法”,主要是那時云南制作工藝落后,沒有唐朝內地的團茶、餅茶等。
這種落后的生產狀況一直持續(xù)到明朝才有所改善,明朝實行屯田后,將內地的制茶技術帶到了云南,改善了散茶工藝,逐漸出現了殺青、揉捻、曬干等曬青毛茶加工工序。
之后,逐漸出現了餅茶、團茶、沱茶、磚茶等緊壓茶。
同樣,普洱茶一詞最早也出現于明朝。
普洱是哈尼語,意思是水灣寨。
商周時屬產里地,西漢屬益州郡哀牢地,東漢至南朝隸屬永昌郡,隋代時為“濮部”,唐時屬南詔國銀生節(jié)度為“步日瞼”。宋代時,步日瞼改為步日部,元稱普日部。
明洪武十六年改稱“普耳”,萬歷年又改稱“普洱”,普洱才有了現在的名字。
此后,普洱茶的名字開始在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。
明萬歷年間進士謝肇淵在云南任職時,于《滇略》中說“士庶所用皆普茶也,蒸而團之”。這是普洱茶首次出現了明確的文字記載。
清朝時,普洱茶已經名滿天下,“味最儼,京師尤重之”。
自雍正開始,普洱茶正式成為貢品,供清廷御用,并出現了“夏喝龍井,冬飲普洱”的習俗。
古樹茶,普洱茶,紅茶,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,或點擊囤茶優(yōu)選商城進入購買。國家級制茶工程師,國家一級評茶師-陳財嚴選推薦。
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:435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