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鶯山——因常年白云繚繞、白鶯飛聚而得名。位于臨滄云縣漫灣鎮(zhèn)大丙山(主峰海拔2834米)中部,隔江與無量山相望,背靠大丙山野生茶樹群落,位于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間,南北縱距6000米,東西橫距1.6千米,目前仍保留自生,半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樹180多萬株,分布在12400面山地和村落。
白鶯山古茶園不僅有世界上其它任何茶國家和地區(qū)都沒有的,規(guī)模最大、科研價值做高、歷史價值最為珍貴的古茶資料,而且是云南古茶樹種質(zhì)資源系全、種多的有力見證。
茶源考述
如今,白鶯山還傳有關(guān)于茶的古老歌謠:“阿維人來阿維人,烤罐苦茶獻祖墳”,“阿維山中好地方,茶樹成林滿山崗……”。白鶯山人是把茶當(dāng)成了圖藤崇拜,他們有一個古老的習(xí)俗,無論遷徙到哪,都要在房前屋后栽種茶樹,每年在采摘春茶前,都要唱采茶山歌,給茶王進香,朝拜茶樹王。他們蓋新房要灑“土地茶”,挖房基要墊“奠基茶”,豎房架要掛“上梁茶”,定婚要送“提親茶”,求婚要送“定親茶”。進新房,要先灑茶和米,清明和祭祖時都要在供桌上擺茶水,在祭祀祖宗和神靈的供品中更是少不得茶的。在白鶯山的布朗人看來,茶是通靈之物,可以建立起人與神之間的聯(lián)系,使凡人得到神靈的庇護。
溯源——
白鶯山古茶園的形成,今天所能知道的是魏晉南北朝以前,民間傳說認為,大茶樹籽實成熟爆裂飛播周圍,逐步形成一定規(guī)模的野生茶林,但真正讓白鶯山大茶園形成今天規(guī)模的時間當(dāng)在唐宋,即云南南昭大理國的時期,而茶園的種植經(jīng)營者,主要是出家的僧眾。
南昭大理國時期,佛教盛行于云南,尤其是大理國期間,由于云南地處中原與南亞溝通的十字路口,中原文化的滲透,通過南方絲綢之路,以印度為主的佛教文化的影響,使大理國成為名副其實的“妙香古國”。
白鶯山地處南方絲綢之路即茶馬古道左側(cè),山腳下是瀾滄江著名古渡口——神州渡。這里交通便利,卻又頗為僻靜,于是更成為僧眾修行出家的好去處。據(jù)考證,白鶯山在南昭時期便出現(xiàn)了相當(dāng)規(guī)模的佛——大河寺,在以后的五百年間,大河寺及其它廟觀更替,但香火不斷,加上白鶯山的特殊地理位置,使避災(zāi)修行的僧眾不斷在這里云聚,于是,在漫長的五百年間,僧眾們在講經(jīng)修行的同時,云南最早的佛茶文化也在這里演示,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經(jīng)神州渡到白鶯山時,品飲白鶯山本山茶后譽之為“太華茶”。
今天,隨著時代交迭,大河寺已淹埋在歷史的塵埃中,但白鶯山的萬株古茶樹仍朝吮晨露,晚沐夕陽,而且當(dāng)年的僧眾們種植的古茶樹,也一并恢復(fù)了野生狀態(tài),更加郁郁蔥蔥。今天不斷有來自世界各的專家學(xué)者,國家及省市領(lǐng)導(dǎo)前來探尋白鶯山,他們無不為白鶯山的古茶樹園的奇觀所震撼。
品質(zhì)特征
茶樹——
在白鶯山古茶園,36個自然村鑲嵌在千畝古茶園中。村中有古茶,村邊種古茶,田邊地角皆古茶,滿山遍野是古茶,樹型巨大,枝葉茂盛。古茶樹類型多、規(guī)模大、栽培時間長,顯示了茶樹從野生型到栽培型的進化過程,是茶葉栽培史的縮影,是茶樹起源的歷史見證,是開展茶樹起源與演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。
茶葉——
干茶色澤烏潤略顯毫;茶湯清亮透徹、湯色橙黃;香型獨特、明顯,香高持久;茶湯滋味飽滿豐富;生津快且持久;經(jīng)久耐泡,葉底肥嫩厚實。
采制工藝
按鮮葉采摘季節(jié)分為:春茶、夏茶(雨水茶)、秋茶(谷花茶);其中,春茶最優(yōu)、夏茶最次。
工藝流程:鮮葉、攤晾(走水)、殺青(鐵鍋)、揉捻、二次攤晾、曬青、毛茶、加工(餅)。
沖泡品飲
取茶約為5克,宜用沸水,選用蓋碗、專用紫砂壺等茶具進行沖泡;
頭道潤茶,快速出湯潤杯,古樹茶杯底自會留香。
二道茶,散茶出湯時間為20秒左右,餅茶視緊壓程度可適當(dāng)延長;
視茶品質(zhì)及年份,一般可出湯12次之上。
陳財,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,1987年03月出生,云南瀾滄人,出生于制茶世家。先后任技術(shù)員、審評員、技術(shù)科長、總工程師,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(jīng)驗,交流探討。歡迎關(guān)注陳老師【微信: yncc1314 】
古樹茶,普洱茶,紅茶,白茶等購買請關(guān)注陳老師微信,或點擊囤茶優(yōu)選商城進入購買。國家級制茶工程師,國家一級評茶師-陳財嚴選推薦。
一鍵關(guān)注陳老師微信號:435121